终身教育学院-j9九游会登陆

吉国华教授主讲"中国近现代建筑中的民族性探索"
发布于:2024-03-14
访问量:
字体大小:【 】

 2024年3月5日(周二)晚19:30-21:00,南京大学校友终身学习辅助计划"诚计划"第90期《中国近现代建筑中的民族性探索》在南京大学"暾学堂"开讲。本次课程邀请到的是南京大学建筑与城市规划学院院长、博士生导师吉国华教授。吉教授主要从事建筑设计及其理论、计算机辅助建筑设计、数字建筑方面的研究及实践。主持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面上项目1项,发表专译著教材6部,论文60余篇。曾获得全国优秀工程勘察设计行业奖一等奖、教育部优秀工程勘察设计一等奖等设计奖10余项。同时也是江苏省"六大人才高峰"第十一批高层次人才,江苏省优秀工程勘察设计师,教育部高等学校建筑类专业教学指导委员会建筑学专业教学指导分委员会委员,中国建筑学会立体城市与复合建筑专业委员会副主任委员,中国建筑学会计算性设计学术委员会常务理事,中国建筑学会数字建造学术委员会第一届理事会理事,江苏省土木建筑学会第十届理事会常务理事,江苏省土木建筑学会第九届理事会建筑创作专业委员会委员、城市设计专业委员会委员。

  吉教授开门见山的指出,中国建筑的民族性探索是一个长期的问题,反映了我们中国建筑师长期的追求。作为一个具有悠久历史的国家,中国的建筑有一整套自身发展的体系。从《清明上河图》中可以看到各类传统建筑的风貌,不管是故宫博物馆这样的宫殿,还是庙宇建筑,抑或是木塔都可以见到一些传统文化符号性的表达,民居、园林、村庄、城镇都有自身的发展逻辑,中国古代的建造技术和建筑水平也都有一套脉络,但是后来找个脉络被打破了。

  接着,吉教授介绍了1840-1949年以来建筑的西化和现代化情况。从早期汉代、元朝印度、中亚等地建筑就开始融入本地。到明代欧洲建筑早期传入,中国开始出现广州"十三行"和圆明园西洋楼为代表的西方建筑影响,同时18世纪的欧洲也刮过中国风,如瑞典的卓宁霍姆宫中国楼、英国皇家植物园丘园等。鸦片战争后随着"租界"的形成,上海、天津、汉口等开始出现典型的欧式风格教堂以及外廊式建筑,直至19世纪末,各种风格的西洋建筑大规模输入,且随着洋务运动、清末新政和世界大战等世界大事件进程,中国的民居也出现西化的情况。当时的欧洲正是新艺术运动、装饰艺术运动、国际风格的主场,这些现代化的思潮也跟随着进入中国,在上海、青岛、天津、济南等城市都留下了相应风格的建筑。义和团运动之后,教会得到赔偿,开始修建教堂和学校,他们开始采用本土化策略的传教方式,这导致了如华西协和大学、金陵大学等"中国复兴"式建筑的出现。吉教授趁机详细介绍了南京大学前身——金陵大学建造的具体情况和过程。

  面对这样的历史局面,中国建筑师应运而生,并且开始了民族形式探索的第一次高潮。从1840年建筑的西化,到外国建筑师在中国,之后出现了中国土木工程师,到1912年左右才出现了中国建筑师。中国近代建筑业的形成始于早期工匠学习建造西式建筑,这一步花费了相当长的时间,一直到19世纪60年代,第一批中国工匠才初步具备西式建筑施工能力,开始参与工程投标,到了20世纪二三十年代,中国营造厂逐渐垄断了建造业。之后中国开始自办土木工程教育、派遣留学生等方式培养土木工程人才,这让一批有识之士如周惠南、孙之厦等在实践中学会了建筑设计成为建筑师,当然还有一大批受专业教育的留学生,这其中包括了杨廷宝、梁思成、林徽因、哈雄文等人。随着1927年南京政府的成立,中国迎来了建筑形式探索的第一次高潮,南京中山陵、中央博物馆、外交部大楼等都是这一时期的作品。

  20世纪50年代受苏联影响下民族形式开始了第二次高潮。战后一度现代建筑盛行,但是随着苏联建筑理论的输入,改变了这样的局面。苏联建筑理论强调社会主义现实主义、民族形式社会主义,同时反对结构主义和形式主义。在这样的思潮影响下,梁思成提出的中国建筑特征如三段式、木结构、斗拱、庭院布局、屋顶等得到重视,其中"大屋顶"得到最多的关注,从北京地安门宿舍、长春地质宫、天津大学第九教学楼、王府井百货大楼等都见到了这一传统民族特色。吉教授同时还用实际案例比较了30年代和50年代民族形式探索差异。

  最后吉教授给我们讲述了现代和后现代背景下的第三次民族形式探索高潮。现代主义是人类历史上规模宏大的历史转折,其在建筑领域带来的影响也是翻天覆地,与之而来的便是后现代主义对现代主义的反思。吉教授提到他在苏黎世联邦理工学院读博士期间必读的文丘里的《建筑的矛盾性和复杂性》便是后现代主义的理论代表,北京的香山饭店、南京雨花台烈士纪念馆、陕西省博物馆都是在这样的背景下深挖传统文脉而建成。

  讲座的最后,吉教授感情真挚的分享了建筑多元化背景下,现代化与民族性二元对立的破解之法。本次讲座吸引了许多对建筑设计感兴趣的观众,在互动问答环节,和吉教授积极讨论了对母校南京大学文化符号北大楼的理解与欣赏,传统建筑的形式、材料以及元素和现代建筑结构的相关性等问题。

回看pc地址:








往期推荐:

“诚计划”第89期 | 王逸舟教授主讲“中国外交的新机遇新挑战”

“诚计划”第88期 | 王志林教授主讲 "时代变迁中大学与社会的互动”

“诚计划”第87期 | 何成洲教授主讲“跨文化剧场与中华文化的海外传播”

“诚计划”第85期 | 孙亦平教授主讲“东亚道教的历史发展与文化特征”

“诚计划”第84期 | 陈鹏飞教授主讲“太阳的奥秘”

“诚计划”第83期 | 缪峰教授主讲《神奇的“原子乐高”》

“诚计划”第82期 | 张宪文教授主讲"历史人物评析"

“诚计划”第81期 | 周三多教授、贾良定教授共同主讲“智能化时代管理及其关键措施”

“诚计划”第80期 | 王伯根教授主讲“诺贝尔物理学奖与世界科技变革”

“诚计划”第79期 | 董晓教授主讲 “略谈俄苏文学对2o世纪中国的影响”

“诚计划”第78期 | 解亘教授主讲“行为能力与监护”

“诚计划”第77期 | 陈传明教授主讲“管理学的本土话语体系构建”

“诚计划”第76期 | 鹿化煜教授主讲“谁制造了全球变暖?——科学基础和现实问题”

“诚计划”第75期 |赵坤教授主讲“‘追风逐雨'——强对流天气的雷达监测与预警”

“诚计划”第74期 | 杨金才教授主讲“外国文学研究中的中国视角”

“诚计划”第73期 | 丁南庆教授主讲“浅谈数学及其应用”

“诚计划”第72期 | 周志华教授主讲”人工智能浅谈”

“诚计划”第71期 | 张全兴院士主讲“治水治污保护生态环境,创新创业推动学科建设”

“诚计划”第70期 | 苏新宁教授主讲“新时代情报学教育的使命与担当”

“诚计划”第69期 | 张二震教授主讲“全球经济大变局下中国如何推进高水平开放”

“诚计划”第68期 | 黎书华教授主讲 “驱动化学变革的理论与计算化学”

“诚计划”第67期 | 陈谦平教授主讲“不平等条约体系与中国多民族国家的重建”

“诚计划”第66期 | 翟学伟教授主讲“中国人的关系与信任”

“诚计划”第65期 | 潘丙才教授主讲“环境材料助力水污染治理与资源化的研究与实践”

“诚计划”第64期 | 潘祥辉教授主讲“ 嚼得菜根,做得大事”:中华传统饮食文化的教化与传播之道

“诚计划”第63期 | 邹志刚教授主讲“面向深空探测的地外生存与人工光合成材料”

“诚计划”第62期 | 华子春教授主讲主宰人体的细菌们:出生、活动与死亡

“诚计划”第61期 | 王彬彬教授主讲“周树人是怎样成为鲁迅的?”

“诚计划”第60期 | 施斌教授主讲“一根光纤的演化及启示”

"诚计划"第59期 | 丁沃沃教授主讲 "建成环境的发展与当下"

"诚计划"第58期 桑新民教授主讲"学习究竟是什么?—探索健康高效的教育新生态"

"诚计划"第57期 | 唐正东教授主讲"哲学与人生"

"诚计划"第56期 | 任洪强院士主讲“标准-科技-产业” 聚合创新的思考

"诚计划"第55期 | 曹讯教授主讲"计算摄像的奇妙之旅"

"诚计划"第54期 | 范从来教授主讲"长三角区域一体化发展的意义和路径"

"诚计划"第53期 | 万贤纲教授主讲"计算物理简介"

"诚计划"第52期 | 方成教授主讲"我和我的南大——68年风雨兼程"

"诚计划"第51期 | 周群教授主讲"徐渭的艺术与人生"

重磅发布|学习资源:”誠计划“开播一周年50期讲座合集



供稿:赵娜

网站地图